華光集團(從小港島到香江傳奇)
千百年來,帶著不同文化、鄉土和族群背景的人們在各種機緣下遷移至香港?!跋愀圻^去是什么樣的?這里的人從哪里來?原住居民是什么概念?”這是從小在中國香港長大,15歲梁藝薰好奇的問題。
今晚(10月2日)21:25深圳衛視《香港,我們的故事》一起帶著梁藝薰的問題去尋找“根脈相連”的故事。
作為中國香港人的身份,我們感到自豪
從小在中國香港長大,15歲的梁藝薰最近對香港的古代歷史產生了好奇,梁藝薰的父親梁基永是一名古典文獻研究學者,為解答女兒的疑問,滿足她的好奇心,來了一次文化之旅。
“你不要以為香港歷史很年輕,其實很早的時候,香港就已經有人住了?!?/span>
新年期間,梁基永特地帶女兒來到粉嶺龍躍頭村,觀看原住民拜天后娘娘的重要傳統儀式。居住在粉嶺龍躍頭村的鄧氏家族是在宋朝時遷到香港定居的,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梁藝薰出生在回歸后的香港,梁基永希望不斷地教她我們的根在哪,“我會帶她去不同地方走,告訴她這個地方,其實有一個很遠的文化的根在這里的?!?/span>
梁藝薰父女倆還到了東龍島,尋找香港最大的龍紋石刻,這塊古石刻見證著港島的滄桑巨變。
文化之旅讓梁藝薰也有了新的感受,“香港是一個有深厚歷史沉積的地方和一個多元文化的地方,也加深了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可以讓我們更能確認,自己作為中國香港人的身份,而且我們也會為這個身份感到自豪。”
文化其實是一種記憶,是傳承累積下來的
鄭培凱教授,是一位資深的歷史學者,曾受邀在香港城市大學開設中國文化中心,致力于讓香港年輕一代,更多地了解自己國家的歷史,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鄭教授也是戲曲愛好者,這一次他專程拜訪好友阮兆輝——從藝近七十年的香港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阮兆輝回憶著過往,“我出道的時候,1953年,當時有幾個劇場是專門演粵劇的,全年不停,那個時候全香港都看粵劇”。
2009年,由粵港澳三地共同申報的粵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粵劇、廣東戲它在廣東、香港、澳門都很流行,所以它是一個嶺南文化?!?/span>
“文化其實是一種記憶,文化是傳承累積下來的,到每個人自己的心底的記憶,他就會提醒我們,創造一些東西?!?/span>
深度融入大灣區,香港的機會是無限的
成立于1918年的東亞銀行,是香港最早期的華資銀行之一,見證了香港百年來經濟社會的發展變遷。
東亞銀行聯席行政總裁的李民斌感到自豪的是,東亞銀行的百年發展始終與內地緊密關聯,“一百年來,(東亞銀行)一直與每一代香港人共同奮斗?!?/span>
東亞銀行1920年就在上海開設了分行,與內地深厚的歷史淵源,使東亞銀行更為重視內地市場所帶來的機遇?!澳憧吹絻鹊氐脑鲩L,內地經濟的起飛而拉動我們香港,其實,整個金融業,如何去支持內地的公司或產業走出去,如何去做跨境的業務,如何跟國際接軌,香港都是扮演著一個很重要的角色?!?/span>
回歸祖國25年來,香港和內地在各個領域加快了相向而行的步伐。面向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將使這種關聯更為緊密。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李民斌曾專門撰寫相關提案,呼吁強化粵港澳大灣區跨境金融創新與服務水平。“我覺得香港這個地方充滿機會,我們也可以背靠祖國,未來如果深度融入大灣區,我覺得機會是無限的?!?/span>
香港的功能是一個橋梁,是中國與世界的橋梁
1948年,趙從衍由上海來到香港,后來成為香港的“四大船王”之一?,F在他創辦的華光海運由孫子趙式慶負責管理。
“其實在三十年代期間,上海已經是我們中國的航運之都,由上海過來香港的一幫企業家除了資本之外,將很多新的資本運作理念、工業的理念帶到了香港,也驅動了香港整體經濟與社會的發展?!?/span>
改革開放也給香港航運業帶來了全新的市場空間,華光集團是較早回內地造船的香港企業。作為華光海運執行董事長的趙式慶清楚地記得建造的第一艘輪船在大連下水的情景。
“我們第一艘船是成品油輪,是4.4萬噸,當時對于整個中國造船的能力來說,已經是最頂尖的一個產品了,新船下水的時候,在大連當時真的是人山人海?!彪m然當時的趙式慶才十幾歲,“看到這么多人一條心,就是為了做這只船,我相信是在我一輩子里接的這么多船里,印象最深刻的一個?!?/span>
香港回歸祖國后,香港與內地的船運合作更趨緊密。趙式慶希望香港能夠和內地港口城市共同構建海事航運的生態系統,充分發揮香港的國際化、市場化優勢,推動國家的航運發展。“香港的功能是一個橋梁,我們是中國與世界的橋梁?!?/span>
千百年來,代代移民的開拓、多元文化的浸染,創造了香江奇跡。今晚(10月2日)21:25深圳衛視《香港,我們的故事》,在時代的風云變化中,香港始終與祖國大地根脈相連、呼吸相通,迎來前行的機遇。